九九平安网
首页
热点
女性
男性
育儿
行业
中医
养生
生活
观察
医疗
健康
头条

成为“可能的自我”

来源:证券之星时间:2025-04-04 01:16:50阅读量:9056   

迷茫时代,经济下行,寻找自我成为时代的新主题。

自我到底是什么?是否存在真实的自我?如何寻找自我?阳志平老师的新书《成长的心智:重新思考时代与心灵》提供了不一样的答案。在内卷与异化流行的当下,我们应该以什么对抗时代?个人的成长应该是题中之意。如果方向、方法得当,优雅地保持自我,并非不可能。面临拷问之际,也是人生诗化的契机。

在社会变化的时候,有很多破碎的心灵亟待倾听与疗愈。不少朋友之所以热衷于学习心理学,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的心理问题寻找出路。很多时候,大家热衷于讨论读了什么心理学书籍,或者血型、星座甚至MBTI人格分析,这无伤大雅,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排解或者社会进步,因为我们不再单纯地将问题归咎于个体。然而,如果仅仅沉溺于此,把一切都归结为个体之外的责任,包括原生家庭,这不仅无助于更好地解释当事人的情况,也无益于他们未来的成长。

我很欣赏《成长的心智》中赋予人生的开放意义。顾名思义,它强调心智是成长的,人生的目的是成为自己。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发展,在工作上成为自主工作者,在教育上成为终身学习者,在心灵上成为内驱行动者,在创作上成为知识创作者。

成为自己是什么意思?我们常常谈论觉醒,强调寻找自我。然而,对多数人来说,其实并没有自我一说,做自己更多是一种奢望。这话有些刻薄,但事实如此。就像年轻人在选择专业时觉得无从下手,这时我会建议,找不到合适的就选一个爱好或者特长。然而,不少人第一反应是不知所措,甚至感叹一般人其实没有什么特长,甚至没有特别喜欢的爱好。这映射出人生苍白的一面:缺乏热情。苏格拉底说,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;但更大的问题是,没有热情的人生更不值得过。可悲的是,大多数人的热情被消磨殆尽,因此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变得尤为重要。在找到之前,不能称之为拥有真实的自我。

要注意的是,所谓成为自己,不是人云亦云说成为真实的自我,而是成为可能的自我。所谓真实的自我很可能是一个误区,是一个虚无且难以定性的概念。所谓真实的自我,受到你当前意识和想法的影响。自我是在与外界碰撞中形成的。因此,与其谈论所谓做自己或寻找真实的自我,我们更应该致力于成为可能的自我,这个自我是我们可以选择,也可以承载我们的希望与可能性。借助这种叙事,我们要接受一个重要设定,即我们的心智是成长的,不是一成不变的,所谓自我也是如此。它既不单由原生家庭决定,也不完全由个人性格或各种人格类型决定,而是取决于你是否愿意成为一个有可能性的人。

找到自己有热情的事物,其实就是寻找自己的内在动机,而内在动机比起名利等外在动机更能持久,也更有利于人生的幸福。在寻找过程中,不应该以外界的评价作为标准,无论毁誉。这意味着,成为可能的自我,也是自由的自我,你的自我评价和人生故事更多基于内在的肯定和自洽,不是依赖外界的单一评价与建构,这样的人生基底也会更坚实。

与此同时,成为更好的自我,并不一定意味着世俗意义上的失意,并非如同一些人想象的那样,成为真实的自我就一定是拒绝与现实妥协。实际上,在追求成为更好的自己时,是在工作、职业和个人成长之间找到平衡。追求成为自我,并不一定需要放弃谋生技能,如果掌握更好的方法,你可能从熟练者成为某方面的专家,可以更容易获得成功,成为一个拥有成长心智的人。

如果你还没有自己的热爱,就需要去发现。寻找的过程中,需要一个立足点,那就是作品。很多人认为作品必须是一本书或一部电影,其实不然,作品可以是公司中的一个项目、一个产品,可以是一家公司的一次转型,也可以是你的家庭,甚至是你的人生本身。拥有作品思维,从终点出发去思考工作、教育和心智,这才是有效的方法。

以作品为导向设计人生,意味着你不能做好准备之后再去创作,良好的教育、训练和方法是优秀作品的必要条件,但不是充分条件。这就像换工作、换行业,最容易成功的方式不是准备好了再转型,而是一边转型一边准备,在干中学是最快的方式。因为很多知识,不进入一个行业,其实很难体会到。创作也是如此,是写作催生更好地写作,而不是准备好写作才能有好作品。传统说法总是倾向于支持十年磨一剑做法,这听起来很正确,但事实上很难落地。在今天,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如果连目标都没有,很难坚持十年去做一件事情。如果将十年磨一剑作为唯一标准推而广之,大多数人在这十年中可能会碌碌无为,甚至在自我攻击和消沉中度过。

因此,要成为更好的自我,一开始就要明确目标,以作品为导向来设计人生,这也是一种以终为始的策略。如前所言,作品有很多种,除了文章和书写,项目、产品甚至家庭与人生也是。甚至可以说,自我就是我们最大的作品,成为一个更富有、更有趣、更温暖的人,和创办公司、成为项目总监、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产品是一样的。这种正向的作品思维,将引导你前行。要警惕的是,现在有太多以创作为名的知识付费和自媒体指导,我们必须清楚地区分这些内容,千篇一律的东西可能会带来短期收益,但无法长久留存。真正的作品是发自内心的真诚,没有什么能取代这种真诚,唯有真诚才能穿越时间。

  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最新 More >
头条 More >
聚焦 More >